名詞解釋
1、健康:不僅指沒有疾病和不虛弱,并且指身體、心理和社會各方面都完美的狀態(tài)。
2、極點:在中長跑過程中,有一段時間身體感到特別不舒服,會出現(xiàn)胸部發(fā)悶、心跳急驟、腿軟頭暈惡心,步子發(fā)沉等現(xiàn)象,這就是極點,是正常的生理現(xiàn)象。
3、列:左右并成一排稱為列。
4、翼:隊形的左右兩端。
5、學習方式: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時基本的行為和認知的取向。
6、體育教學模式: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的指導下建立的相對穩(wěn)定的體育教學結構和活動程序。
7、快樂三要素:簡單的,沒有附加條件的,發(fā)自內心的。
8、生物年齡:人體在解剖結構和生理機能等生物方面達到的實際年齡,它反映人體生長發(fā)育程度的快慢。
9、運動訓練:凡是培養(yǎng)運動員一切準備過程。
10、運動指數(shù):課內的平均每分脈搏數(shù)除以安靜時的每分脈搏數(shù)。
11、誘導性練習:體育活動中正確掌握運動技術所采取的過渡性練習。
12、體適能:個體各器官系統(tǒng)機能在身體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能力。
13、練習軌跡:在體育鍛煉中,身體或身體某些部位移動的路線。
14、終身體育:人們在一生中為了多種需要,不間斷地進行體育的總和。
15、水平目標:不同階段的學生在各個學習領域中預期達到的學習效果。
16、社會適應:個體為了適應社會生活環(huán)境而調整自己的行為習慣或態(tài)度的過程。
17、路:前后疊成一行稱為路。
18、異質分組:分組后同一組內的學生在體能和運動技能上均存在差異,各組之間整體實力上相差不大。
19、單元教學:在一個相對集中的時期內,對某個練習內容進行系統(tǒng)的學習或分階段學習的教學方法 。
20體育與健康課程: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增進中小學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
21、超量恢復:體育運動后,在恢復階段,人體內被動時所消耗的能源物質,不僅能恢復到原來水平,且在一定時間超出原來的恢復,這一超出原來的恢復稱為超量恢復。
22、休克:人體遭受體內外強烈的刺激所發(fā)生的嚴重的綜合癥。
23、同質分組:分組后同一組內的學生在體能和運動技能上大致相同。
24、體質:人體的質量,是在遺傳性和獲得性的基礎上,人體所表現(xiàn)出機能和形態(tài)上相對穩(wěn)定的特征。
25、氧債:在劇烈的運動中,機體的需氧量超過最大的攝氧量,能量供應靠無氧分解代謝所造成的氧虧。
26、繞環(huán):身體某部位做360度或360度以上的圓形動作。
27、支撐:身體某環(huán)節(jié)握器械時,肩軸高于或平于器械軸并對握點產(chǎn)生壓力的動作。
28、學習領域:按學習內容的不同劃分為五個領域,即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
29、田賽:以高度和遠度計算成績的跳躍和投擲項目。
30、徑賽:以時間計算成績的競走和跑的項目。
31、地域性運動項目:流行于某些區(qū)域、帶有地方特色或形成傳統(tǒng)的運動項目。
32、體育與健康課堂常規(guī):為了使課堂教學有一個嚴密的組織和正常秩序,確保體育教學正常進行,對師生提出一系列的基本要求。
33、力量:身體或身體某部位肌肉工作克服阻力的能力。
34、整理運動:體育運動后,為了使精神和身體得到放松而采取的練習。
35、懸垂:握于器械時,肩軸低于器械軸并對握點產(chǎn)生拉力的動作。
36、間隔:學生或成隊彼此之間相互的間隙。
37、基準學生:集體做動作時,按教師指定的作為目標的學生。
38、徒手體操:在均勻節(jié)奏指揮下,徒手進行身體各部位簡單的、對稱動作的練習。
39、單循環(huán)賽:參加比賽的各隊(人)之間輪流比賽一次。
40、練習密度:課中學生練習的時間與上課總時間的比例。
41、肺活量:最大吸氣時,竭盡全力所能呼出的氣體量。
42、身體素質:人們在運動、勞動和日常生活中,在中樞神經(jīng)的調節(jié)下,各器官系統(tǒng)功能的綜合表現(xiàn),如力量、柔韌、速度、力量、耐力等機體能力。
43、心理健康:包括兩曾含義,一是指心理健康狀態(tài),個體處于這種狀態(tài)時,不僅自我感覺良好,而且與社會處于契合和諧的狀態(tài);另一種是指維持心理健康、減少行為問題和精神疾病的措施和原則。
44、運動技能:在體育運動中有效完成專門動作的能力,包括神經(jīng)系統(tǒng)調節(jié)下不同肌肉群間的協(xié)調工作的能力。
45、心率:每分鐘心跳的次數(shù),正常的是70-90次/分。
46、淘汰制:失敗一次或兩次以后就被淘汰出去,獲勝者進入下一輪比賽,直到最后決出優(yōu)勝者為止。
47、蹲撐:兩膝并攏屈膝同時兩手撐地的一種姿勢。
48、正握:兩手相對握杠的動作。
49、鏡面示范:教師面對學生站力的與學生同方向的動作示范。
50、第二次呼吸:極點后,堅持運動由于神經(jīng)、呼吸、心血管等系統(tǒng)的機能進一步提高,呼吸變得均勻而加深,動作感到輕松,不舒服的感覺消失,這種情況 稱第二次呼吸。
51、腦震蕩:頭部或腦部受到外力的撞擊后,引起神經(jīng)纖維或神經(jīng)細胞出現(xiàn)功能性障礙,引起意識障礙或意識一時喪失和神志恍惚。
52、運動處方:有醫(yī)師或教練員給參加鍛煉的人,按照年齡、性別、心肺或運動器官的功能,運動經(jīng)歷和健康狀況等特點,用處方的形式,規(guī)定適當?shù)倪\動內容和運動負荷。
53、加壓包扎:小血管出血時,用幾塊消毒棉布或清潔手帕,出血后用繃帶把它加壓包扎。
54、教材重點:身體練習的主要部位,指某一內容身體練習的技術環(huán)節(jié)或技術關鍵的重要連接部。
55、教材的難點:學生對教材在技術上不易掌握的部分。
56、肌肉痙攣:俗稱抽筋,肌肉不自主的發(fā)生強直收縮所顯示出的一種現(xiàn)象。
57、重力性休克:疾跑后突然停止而引起的暈厥。
58、暈厥:由于腦血流量暫時降低或血中的化學物質發(fā)生變化所致的意識短暫紊亂和意識喪失,也是過度緊張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
59、基礎代謝:人體在清醒、空腹、無肌肉緊張的思維活動,環(huán)境溫度適宜的狀態(tài)下的代謝。
60、磷酸原系統(tǒng):簡稱ATP-CP系統(tǒng)。ATP和CP都是貯存在肌細胞中的高能磷酸化物。
61、體育: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指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結合陽光空氣等自然因素和衛(wèi)生措施,達到增強體能,增進健康,豐富社會娛樂生活目的的一種社會活動;二是指在學校教育的環(huán)境中,指導學生學習和掌握體育基本知識和技能,使他們形成體育鍛煉的意識,提高體育活動的能力,增進健康的教育活動。
62、維爾威克指數(shù):也稱身高—體重指數(shù)或肥胖指數(shù)。它是評價一個人在形態(tài)發(fā)展水平中寬度、圍度、厚度以及肌體的組織密度等勻稱度的重要復合指數(shù)。
63、乳酸能系統(tǒng):乳酸能指是肌糖元或葡萄糖在無氧分解的過程中在合成ATP,也稱無氧糖酵解系統(tǒng),它是機體處于氧供不足時的重要功能來源。血乳酸水平是重要的評價指數(shù)。
64、有氧氧化系統(tǒng):在劇烈的運動中氧的供應能滿足氧的需要時,運動中所需的ATP由糖和脂肪在有氧氧化過程中再合成。它能維持機體較長的工作時間。
65、課堂教學評價:根據(jù)體育教學目標,運用一切可行的評價技術手段對體育教學過程及其教學效果進行檢測,并予以價值的判定的過程。
66、教案:指課時計劃,是根據(jù)教學進度和單項教學計劃以及教學實際情況進行編寫,是上課的依據(jù)。
67、運動參與:指學生主動參與體育活動的態(tài)度與行為表現(xiàn)。
68、身體健康:人體的體能良好、機體正常、精力充沛的狀態(tài)。
69、輔助性練習:幫助學生掌握較難的動作而采取的技術結構與所學身體練習相似的簡單的技術動作的練習。
70、領域目標:期望學生在特定學習領域達到的學習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