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Ⅱ卷(綜合題)兩部分.
第Ⅰ卷
注意事項:
1.答第I卷之前,考生務(wù)必將自己的姓名、考號、考試科目涂寫在答題卡上。
2.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yīng)題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如需改動,須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biāo)號。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3.本卷共34小題,每小題1.5分,共51分。
1.下列四幅示意圖,畫法最接近正確的是 ( )
2.按照國家和山東省的規(guī)劃,今后5年至15年之內(nèi),我省將有海陽冷家莊、乳山紅石頂和
榮在三個核電站相繼竣工投產(chǎn)。在山東東南部沿海建核電站的主要意義是 ( )
A.經(jīng)濟(jì)發(fā)達(dá),科技領(lǐng)先,建站優(yōu)勢明顯 B.緩解能源供應(yīng)緊張的狀況
C.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建站優(yōu)勢明顯 D.解決礦產(chǎn)資源貧乏的狀況
3.“六月暑天猶著棉,終年多半是寒天”、“草經(jīng)冬不枯,花非春亦放”、“冬短無夏,四季如
春”。上述氣候諺語對應(yīng)的地區(qū)依次是 ( )
A.青藏高原、華南地區(qū)、云貴高原 B.云貴高原、青藏高原、華南地區(qū)
C.華南地區(qū)、青藏高原、云貴高原 D.華南地區(qū)、云貴高原、青藏高原
地形是指地表形態(tài),在描述上注重海拔和地形起伏;地貌是比地形更小的地表單元,除考慮形態(tài)差異外,還考慮了成因。據(jù)此完成第4題。
4.下列地理事物分別屬于地形、地貌的是 ( )
①海蝕柱 ②剛果盆地 ③拉普拉塔平原 ④科迪勒拉山系 ⑤黃土高原 ⑥洪積扇
⑦背斜谷 ⑧斷塊山
A.地形—①②③④;地貌—⑤⑥⑦⑧ B.地形—①③⑤⑦;地貌—②④⑥⑧
C.地形—①⑥⑦⑧;地貌—②③④⑤ D.地形—②③④⑤;地貌—①⑥⑦⑧
讀下圖,完成第5—7題。
5.圖中所示的天體系統(tǒng)是 ( )
A.地月系 B.太陽系 C.銀河系 D.總星系
6.從結(jié)構(gòu)特征看,與地球有許多共同之處的天體是 ( )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⑥⑦⑧
7.
A.① B.③ C.⑤ D.⑦
下圖為利用手表進(jìn)行定向的原理圖,讀圖完成第8—9題。
8.圖中,N指示的方向是 ( )
A.正南 B.正北 C.正東 D.正西
9.圖中表示的當(dāng)?shù)貢r間,約是 ( )
A.3點 B.9點 C.12點 D.15點
讀右圖,完成第10—12題。
10.右圖所示地區(qū),此時的太陽高度約為 ( )
A.0度 &, amp;, nbsp; B.30度 C.60度 D.90度
11.右圖所示地區(qū),肯定位于( )
A.赤道地區(qū)
B.低緯度地區(qū)
C.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qū)
D.熱帶氣候地區(qū)
12.右圖所示地區(qū),可能發(fā)生的主要自然災(zāi)害應(yīng)是 ( )
A.寒潮 B.泥石流 C.臺風(fēng) D.旱災(zāi)
讀《世界部分區(qū)域海平面氣候分布圖》,完成第13—16題。
13.圖中所示的季節(jié)應(yīng)為 (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4.圖中表示印度低壓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15.圖中③地的盛行風(fēng)向為 ( )
A.東北風(fēng) B.西南風(fēng) C.西北風(fēng) D.東南風(fēng)
16.圖中多為晴朗天氣地方是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右圖中,①②③均表示構(gòu)造帶,
其中①為著名的郯廬構(gòu)造帶,
該構(gòu)造帶也是著名的地震帶和成礦帶。
據(jù)此完成17—18題。
17.①構(gòu)造帶應(yīng)屬于( )
A.地質(zhì)構(gòu)造 B.向斜
C.背斜 D.?dāng)鄬?/SPAN>
18.①構(gòu)造帶的成礦作用主要是( )
A.沉積作用 B.變質(zhì)作用
C.侵蝕作用 D.內(nèi)力作用
讀下表,完成19—21題。
各緯度的年平均氣溫和年較差
緯度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
北 半 球 |
氣溫(℃) 年較差 (℃) |
26.2 0.8 |
26.7 1.1 |
25.3 6.4 |
20.3 12.7 |
14.0 19.1 |
5.7 25.1 |
-1.0 29.8 |
-10.0 33.0<, /P> |
-16.7 35.3 |
南 半 球 |
氣溫(℃) 年較差 (℃) |
26.2 0.8 |
25.3 2.4 |
23.0 5.4 |
18.4 7.2 |
12.0 6.6 |
5.6 5.4 |
-2.0 10.8 |
-11.5 21.4 |
-19.8 25.0 |